產品中心
新聞中心
聯系我們
河北賽瑞德化工有限公司
地址: 河北省滄州臨港經濟園區精細化工區
銷售電話:0317-5480821
公司傳真:0317-5480820
產品知識
· 當前位置:網站首頁 >>
產品知識
玉米大斑病介紹
2012-02-28 來源: 作者:佚名 閱讀:次
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
異名 條斑病、煤紋病、枯葉病、葉斑病等,
病原 大斑凸臍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(Pass.) Leonard et Suggs,屬半知菌亞門。有性態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(Luttr.) Leonard & Suggs,在自然條件下不產生有性態。
寄主 玉米。
危害 為害較重的玉米病害。
分布 世界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。
詳 細 資 料
為害癥狀
主要為害葉片,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。先從底部葉片開始發生,逐步向上擴展,嚴重時能遍及全株。發病葉片初現水漬狀青灰色或灰綠色小斑點,擴展后為邊緣暗褐色、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長紡錘形大斑,長5~10厘米,寬1.0~1.5厘米 ,潮濕時病斑上有明顯的黑褐色霉層。嚴重時病斑融合縱裂,葉片枯死。
病原物
(1)形態:①分生孢子梗。單生或2~3根束生,從氣孔抽出,不分枝,褐色,正直或膝曲狀,基細胞較大,具2~8個隔膜,頂生色較淡,大小(35~160)微米×(6~11)微米。②分生孢子。梭形或長梭形,欖褐色,頂細胞鈍圓,基細胞尖錐形,具2~7個隔膜,大小(45~126)微米×(15~24)微米,臍點明顯,突出于基細胞外部。
(2)特性:本病菌與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個種1個不同的生理;。高粱;筒磺秩居衩,但玉米;湍芮秩靖吡。
侵染循環
病原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在隨病殘體越冬,成為第2年發病的初侵染來源。而埋在地下10厘米 深的病葉上的菌絲體越冬后全部死亡。玉米生長季節,越冬菌源產生孢子,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,適宜溫、濕度條件下萌發入侵。感病品種上,病菌侵入后迅速擴展,約經14天左右,即可引起局部萎蔫,組織壞死,進而形成枯死病斑。潮濕的氣候條件下,病斑上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,隨氣流傳播,進行多次再侵染,造成病害流行。
發生因素
品種抗病性是影響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。玉米連茬地及離村莊近的地塊,由于越冬菌源量多,初侵染發生的早而多,再侵染頻繁,易造成流行。
(1)環境:氣候條件也是病害發生輕重的重要因素,氣溫20~25℃,相對濕度90%以上,對孢子形成、萌發、侵染有利,所以中溫、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大斑病流行。在北方玉米產區,6~7月降雨量均超過80毫米 ,雨日較多,加之8月份雨量適中,病情發展嚴重。
(2)栽培:①玉米孕穗、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。②單種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條件好,個體健壯,對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顯高于套種玉米。③連作地、排水不良的低洼地,以及田間密度高、郁閉、通風不良的田塊,發病重。
防治方法
(1)農業防治:①搭配種植抗病品種,合理布局。在大、小斑病和絲黑穗病混合發生區,應選用能兼抗幾種病害的多抗性品種。②玉米秸桿不要堆放田頭,提倡高溫堆肥,并進行深翻冬灌。③輪作倒茬,避免重茬,減少病菌在田間積累。④適當早播,培育壯苗,注意肥水管理,氮磷搭配使用,增強植株抗病能力。⑤早期摘除下部病葉,也可減輕發病。⑥玉米收獲以后,徹底清除田內外病殘組織,消滅侵染來源。
(2)藥劑防治: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50%好速凈WP 1 000倍液,或80%速克凈WP 1 000倍液,或50%多菌靈WP 500倍液,或50%甲基硫菌靈WP 600倍液,或75%百菌清WP 300倍液,或25%苯菌靈EC 800倍液,或40%克瘟散EC 800~1 000倍液。隔10天噴1次,連續2~3次。
異名 條斑病、煤紋病、枯葉病、葉斑病等,
病原 大斑凸臍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(Pass.) Leonard et Suggs,屬半知菌亞門。有性態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(Luttr.) Leonard & Suggs,在自然條件下不產生有性態。
寄主 玉米。
危害 為害較重的玉米病害。
分布 世界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。
詳 細 資 料
為害癥狀
主要為害葉片,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。先從底部葉片開始發生,逐步向上擴展,嚴重時能遍及全株。發病葉片初現水漬狀青灰色或灰綠色小斑點,擴展后為邊緣暗褐色、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長紡錘形大斑,長5~10厘米,寬1.0~1
病原物
(1)形態:①分生孢子梗。單生或2~3根束生,從氣孔抽出,不分枝,褐色,正直或膝曲狀,基細胞較大,具2~8個隔膜,頂生色較淡,大小(35~160)微米×(6~11)微米。②分生孢子。梭形或長梭形,欖褐色,頂細胞鈍圓,基細胞尖錐形,具2~7個隔膜,大小(45~126)微米×(15~24)微米,臍點明顯,突出于基細胞外部。
(2)特性:本病菌與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個種1個不同的生理;。高粱;筒磺秩居衩,但玉米;湍芮秩靖吡。
侵染循環
病原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在隨病殘體越冬,成為第2年發病的初侵染來源。而埋在地下
發生因素
品種抗病性是影響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。玉米連茬地及離村莊近的地塊,由于越冬菌源量多,初侵染發生的早而多,再侵染頻繁,易造成流行。
(1)環境:氣候條件也是病害發生輕重的重要因素,氣溫20~25℃,相對濕度90%以上,對孢子形成、萌發、侵染有利,所以中溫、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大斑病流行。在北方玉米產區,6~7月降雨量均超過
(2)栽培:①玉米孕穗、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。②單種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條件好,個體健壯,對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顯高于套種玉米。③連作地、排水不良的低洼地,以及田間密度高、郁閉、通風不良的田塊,發病重。
防治方法
(1)農業防治:①搭配種植抗病品種,合理布局。在大、小斑病和絲黑穗病混合發生區,應選用能兼抗幾種病害的多抗性品種。②玉米秸桿不要堆放田頭,提倡高溫堆肥,并進行深翻冬灌。③輪作倒茬,避免重茬,減少病菌在田間積累。④適當早播,培育壯苗,注意肥水管理,氮磷搭配使用,增強植株抗病能力。⑤早期摘除下部病葉,也可減輕發病。⑥玉米收獲以后,徹底清除田內外病殘組織,消滅侵染來源。
(2)藥劑防治: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50%好速凈WP 1 000倍液,或80%速克凈WP 1 000倍液,或50%多菌靈WP 500倍液,或50%甲基硫菌靈WP 600倍液,或75%百菌清WP 300倍液,或25%苯菌靈EC 800倍液,或40%克瘟散EC 800~1 000倍液。隔10天噴1次,連續2~3次。
上一篇:
該怎樣引導農民用藥做到由“治”到“防”?
下一篇:
沒有了!